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期要闻

“白石晴云”探索自然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赴白石山地质考察侧记

今期要闻  发文时间:2023-06-15 19:53:37   浏览次数:

“白石晴云”探索自然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赴白石山地质考察侧记

保定日报记者 郝子帅

山多白石,连峰纵拔。秀列若屏,时有晴云游曳其上。

6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一行70余人,在一片丰茂的苍翠中,蜿蜒而上踏入白石山进行地质考察,以推动地球科学领域学科的发展为目标,开启了一段净化心灵的学术与文化之旅。

白石山,作为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自然遗产地之一。白石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为研究地壳构造演化、板块运动和构造地质学,提供了珍贵的实地观察和研究样本。同时,白石山地区保存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化石,对于研究地球的生命起源、演化过程以及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些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使白石山成为绝佳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

早在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专家对白石山进行考察时,发现其在地质、地理、气质、生态等领域的科学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注入白洋淀的九条河流中,七条均与白石山有关,研究价值和战略意义重大。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保定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四方决定,以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永久会址,共建白石山地球科学与宜居环境科学大会,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保定市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
翠屏峰索道下,光影交替,云雾在山顶萦绕、盘旋,阳光倾泻,云海中的峰峦梦幻飘渺。涞源县文旅高质量发展顾问刘春阳生动地介绍着他最熟悉的“老朋友”——白石山。
“白石山总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属太行山系,是全国唯一的白色大理岩峰林地貌,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余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在刘春阳讲述下,白石山的身世奥秘逐渐清晰。
“白石山地貌独特,它由燕山期的花岗岩和雾迷山组白云岩组成,是典型的双层结构。”刘春阳自豪洪亮地描述着白石山的瑰丽,“山上矿产丰富、植被茂密、天象景观荟萃,还有北麓的明长城、庙观等人文景观。”
云海澄澈,连绵青山间苍茫翠绿,耀眼阳光映在专家学者脸上,把求知探索的眼神照得更加明亮。
从最初山脉的形成,到地壳运动板块碰撞分离,再到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形成独特地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孟庆任,图纸交替,专业剖析着白石山的地质演化及概念,随后又拿出黑色油笔在白板上精准娴熟勾勒着太行山和白石山的结构。
置身云端,俯瞰山海。从缆车下来后,巍峨壮丽的山体风貌进一步呈现,道路多悬空在山体外侧,带有崎岖险峻之感。
专家们在远眺奇石耸立,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余,时而认真兴奋地研究探讨沿路叠层石、香肠石、燧石条带等地质外观的形成,时而醉心于周围的景色,完全沉浸在自然的治愈之中。

“鬼箭锦鸡儿是豆科锦鸡儿属灌木植物,多生于海拔2400至3000米的山坡、林缘下。别看他外面就几十厘米长,但它的根能有两、三米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王艳芬看着山坡上的一片鬼箭锦鸡儿,激动热情地向周围人讲解起来,“在草原上沙化的过程当中,很多种子就在鬼箭锦鸡儿周围的土地上保留下来,所以是干旱化还是放牧导致了灌木入侵,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你们看!这块石头像不像北京猿人的头盖骨?这张脸长得像不像阿拉法特?”刘春阳对白石山的熟悉具化到了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及来历,“这块石头全名叫‘含燧石条带沥青质薄层白云质大理岩’,你看看多少个修饰词啊!”
感受了山上的惬意凉风,参观了垂直挺拔的白桦林,体验了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白石山的梦幻景观给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家留下了属于保定涞源的独特印象,擦亮了保定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的金名片。
“我们认为围绕白石山开展的系列研究,对理解地球环境演化,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根基,实现双碳目标协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白石山地质考察也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的殷切话语,将为探索自然科学提供有力支撑